視網膜病變
視網膜剝離簡介
視網膜為眼球內一層薄而纖細的感覺組織,由高度分化的神經細胞所構成,功能如同照相機的底片一樣,使我們能感受到光影與色彩。視網膜易受各種病理因子的損害而產生多種的視網膜疾病。正常情況下視網膜的感覺層與色素上皮層應是緊密黏貼的,這兩層組織大部分靠更外層的脈絡膜血液供養,一旦視網膜感覺層與色素上皮層產生裂縫現象,或最後導致剝落時即為所謂的“視網膜剝離”,若不及早將視網膜復位,此時視網膜上視神經細胞因無法獲取脈絡膜之血液供養,而產生機能退化或逐漸死亡。視網膜剝離屬眼科急症,必須緊急治療,否則視力預後不良,甚至復明無望。尤其若影響到視覺中心點“黃斑部”時就會造成永久的喪失視力。
視網膜剝離病因
視網膜剝離依原因可分以下3種:
一、裂孔性視網膜剝離:是指因視網膜裂孔形成導致玻璃體之液體由此進入網膜下,使感覺視網膜層與色素上皮細胞層分離。臨床上最常見且和高度近視及眼球老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其最常見原因有:急性後玻璃體剝離造成視網膜裂孔、周邊網膜退化合併視網膜裂孔及外傷。
二、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常見於增生性血管病變如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症、早產兒網膜症、網膜分支靜脈阻塞以及外傷造成之結痂,由於網膜表面纖維增生造成周邊網膜縮短,使感覺視網膜層與色素上皮細胞層分離導致視網膜剝離。
三、滲出性視網膜剝離:臨床上比前二者較少見,由於網膜下疾病而影響網膜色素上皮,造成滲出液堆積在網膜下空腔。常見原因有:中心漿液性網膜病變以及網膜下新生血管、脈絡膜腫瘤、原田氏症、後鞏膜炎等。
視網膜裂孔症狀
由視網膜裂孔造成出血和色素細胞在玻璃體內漂浮所形成的點狀物或網狀物,例如看到黑點、黑影、蜘蛛絲或黑雲在眼前飄動;或是視網膜受拉扯刺激,所產生看到閃光的感覺,會因眼球運動而增加,閉上眼睛還存在。
視網膜剝離症狀
視網膜剝離初期常無明顯症狀,且多只有單眼病變,另一眼正常。若已有部分的視網膜剝落時,便會看到黑影,或看東西時影像扭曲或整片黑幕遮住視野,嚴重者視力更會急速地減退或色調改變;少部分患者會有視野缺損的症狀。
「飛蚊症」是否等於視網膜破洞或玻璃呢?
「飛蚊症」乃普遍存在於高度近視或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多數是良性的玻璃體退化所產生,只有少部分突然黑點增加或形態改變,甚至伴隨閃光者才可能是產生視網膜裂孔或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剝離預防
高度近視者的眼球拉長,眼球壁變薄也愈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一般預防則是建議至少每半年定期檢查視網膜,否則不經意碰撞,很容易造成視網膜破洞甚至引發視網膜剝離;早期發現,治療效果良好。因為一旦產生視網膜剝離,便有導致失明的可能。
視網膜剝離治療
早期發現的視網膜退化或裂孔,可接受雷射光照射或冷凍治療。若視網膜已剝離則需住院接受手術,其治療方法有:雷射光凝固療法、氣體網膜固定術、鞏膜扣環術、扁平部玻璃體切除術;若患者有一眼視網膜剝離,另一眼發生的機率也相對較高。因此雙眼都要詳細檢查,且手術後也需接受3-6個月的定期追蹤,以期早期發現新的病變、早期治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是體內醣類代謝失調的疾病易發生於血糖控制不穩定的患者,而且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久,產生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就愈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常會合併許多其他眼睛病變,包括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子包括:罹患糖尿病時間長短、血糖控制情況、其他因素:如懷孕、高血壓、腎臟病及貧血等。
臨床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
1. 非增殖性或背景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臨床表徵為微血管瘤、出血、硬性(脂質)滲出物、黃斑部水腫、血管變化、棉絮狀斑點、網膜內微血管異常。
2. 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佔5-10%,與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症最大之不同在於新生血管的產生,其臨床表徵為新生血管、玻璃體分離、牽引性玻璃體分離、出血。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有:雷射治療、扁平部玻璃體切除術。
留言列表